因为它的到来,县城“乐”起来了
在这个盛夏时节
火热的不光是天气
还有全国遍地开花的音乐节
山东兖州“太白音乐节”
贵州云湾“豆蔻年华音乐节”
四川德阳“蓝鲸音乐节”
……
与以往不同的是
越来越多的音乐节走出一二线城市
在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落地
那么
音乐节为何涌向县城?
音乐节给县城带来了哪些改变?
如何更好地发展县城音乐节?
音乐节为何涌向县城?
1
一方面是因为音乐节举办需求的井喷。自由的氛围、善意的社交、美好的音乐……相比传统演唱会,音乐节本身宽松、互动、交友、聚集等特性,更贴近当下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更容易受到他们的青睐。而综艺节目如《乐队的夏天》《我们的乐队》等,又让乐队这一演出形式收获不少人气,仅靠大城市很难承载需求的迅猛增长相比大城市场地空间有限、活动组织成本高等制约。
(图源:网易新闻)
另一方面,不少县城的文化活动还远远没有饱和,具有音乐节扎根发展的广阔市场空间。对于主办方而言,一线城市市场相对饱和,拓展发展空间是必要选择。在县城办音乐节,不仅运营成本更低、长期落地更容易,而且往往能够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年初以来的县城音乐节,绝大部分是当地政府搭台,邀请专业公司策划运营的模式,通过挖掘本土特色来打造品牌化IP,是一场政府和市场的双向奔赴。在小城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与背书下,无形中减轻了主办方的很大负担,音乐节原本繁琐的环节都会变得更容易。
“小县城更加原生态,更有乡土气息。你想象一下,音乐表演时,幕布是落日映衬下的草坪和河流,配乐里混着溪流和鸟鸣声,这是大城市用灯光和人造艺术品无法取代的。”西湖音乐节的主办方负责人李媛说,乡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方言,对乐迷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让音乐节回归本源,让观众在听歌时沉浸式体验鲜活的、有生命力的风土人情,也是音乐节涌向县城的另一动因。
音乐节给县城带来哪些改变?
2
以音乐节为契机,夯实设施“硬件”,做优服务“软件”,才能提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让更多游客走进来、留下来,实现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那么,音乐节会给县城带来哪些改变呢?
完善当地基础设施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音乐节不仅填补了他们的文娱需求空白,长远来看,因为举办音乐节而完善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亦会让当地民众持续受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为举办音乐节,专门兴修了附近的道路、水电等设施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便利。
(图源:哔哩哔哩)
“音乐+文旅”成为新的地方名片
为一场音乐节,奔赴一座城,在享受音乐狂欢的同时,收获一段旅行时光,这正在成为很多游客的选择。人们发现,音乐节带火的不只是音乐,也同样带火了当地旅游。如今,很多县城越来越重视音乐节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的价值。在一些地方,音乐节品牌已成为一张旅游新名片。例如在浙江建德,凭借音乐节门票或证件,可以享受大慈岩、灵栖洞、新叶古村等旅游项目优惠,两天的音乐节带动旅游收入超400万元;两届“常山UU音乐节”的举办,拉动浙江常山整体消费1000万元,它的背后是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之路。
(图源:浙江日报)
融合更多新消费场景,带来更多收益
区别于传统音乐节单一圈层用户的兴趣狂欢,今天的县城音乐节越来越多开始尝试融合了一系列新消费场景,为县城创造了可观的收益。例如,浙江南浔向阳里的音乐节搭载着艺术生活市集、复古机车文化展等矩阵式展陈;在“氧气艺尚音乐节”期间,杭州临平艺尚小镇推出“你好·汀兰集”、折扣季、后备箱集市、服装设计展览、艺术展、国乐演出、文艺星火赋美等艺尚潮玩季系列活动。此外,县城音乐节既能在短时间里引流,又能顺势推介当地特色产品,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契机,为农民增收带来机遇。
如何更好地发展县城音乐节?
3
四面八方涌入的人潮,对县城来说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事实上,此前的音乐节过后,社交媒体上不乏吐槽,比如有人反映“黄牛”倒票、物价飞涨、安保不足、体验感欠佳等问题显现出来,有的县城音乐节氛围感不足,“主办方甚至不让带旗子”,观众没有跟着乐队一起“嗨起来”;也有人抱怨,一到音乐节,周边住宿价格翻番上涨,场地内的餐饮更是贵得离谱。办好音乐节,不只是户外、草地、美食的简单组合,也不是圈块场地、请些歌手、唱几首歌那么容易。不难想象,当地政府势必要克服物质、资源、理念等多方面的压力,说到底要拿出“迈开第一步”的勇气和底气。
(图源:搜狐新闻)
人们应该看到,音乐节是文化产品,文化品牌的打造并非易事,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打磨,需要音乐节主办方和当地相关部门的长期深耕。如果只看到音乐节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匆匆忙忙地跟风举办,却忽视了观众的体验感,让满怀期待变成大失所望,无疑会让好不容易形成的好口碑毁于一旦,也难以使经济效益可持续。县城音乐节不能做“一锤子买卖”,而是要办得精彩、办得长远,在办出专业度上下功夫。这不仅给音乐节主办方,也给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部门可以发挥政策作用,提前有序完善道路、水电、住宿等硬件设施建设。同时可以积极谋划,通过“音乐+文旅”等方式,将当地美食、民歌民谣等元素融入音乐节中,实现横向拓展,吸引更多人气。特别是对具有优美乡村自然生态、多彩乡土民俗资源的县城来说,如果能将乡土之美充分利用起来,做出不同于大城市、具有本地特色的音乐节,既会让音乐节更有特色、鲜活有趣,也能助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村民创业增收。
政府要紧密围绕小县城就业形势、城市特色、产业分布,借助音乐节之势,实现小城多方面的“华丽转身”,比如通过服务业的扩增,其他非遗文化等的赋能,打造“音乐节+”系列品牌,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也相信,激情和热爱永不落幕,音乐盛会过后,年轻和活力在更多县城显现,与创新、时代、时尚相拥。
音乐节是市场化项目
每个小城都应讲好自己的音乐故事
结合地域文化形成自己的IP
县城是否要办音乐节
如何办好音乐节
各地应保持清醒
切莫简单跟风
县城音乐节不为一时利益
不昙花一现
才能留住旧友的同时吸引新朋
来源|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每日商报、潮新闻、浙江日报、红网-青椒视评、光明网、搜狐网、网易新闻、哔哩哔哩等
编辑|李在俊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