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为达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奠定坚实基础
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了10月11~15日召开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的相关情况。
刘友宾称,10月11~15日,广受关注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顺利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峰会并做主旨讲话,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的美好愿景,并就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提出四点主张,郑重宣布包括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出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一系列务实有力度的举措,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分享了中国方案,提出了中国行动。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担任大会主席。5天时间里,在《公约》秘书处、中国政府和各缔约方的共同努力下,COP15第一阶段会议计划的所有任务均已圆满完成,达到了凝聚共识、提振信心、高层引领的目的,为推动达成既雄心勃勃又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COP15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来自《公约》秘书处、150多个缔约方、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以及各方面代表共计5000余人线上线下参加大会。举行了COP15高级别会议,9位缔约方国家元首和联合国秘书长出席领导人峰会,一百多位部长级代表参加部长级会议,举办了生态文明论坛。其中,高级别会议通过了《昆明宣言》,体现了各国采取行动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向恢复之路的决心和意愿。生态文明论坛还发出了“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倡议。
刘友宾表示,未来,中国作为主席国和东道国将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大会的各项进程。
一是积极参与明年1月在瑞士举办的两个附属机构会议和“框架”工作组会议的线下复会讨论,并最大限度推动会议取得积极进展。
二是持续与有关各方开展双多边磋商,努力扩大共识,推动最终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三是当好东道主,认真履行东道国义务,确保第二阶段会议成功召开。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