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时代投资逻辑生变:明星产品“祛魅”,配置意识觉醒
文/桑梓 回望2023年,财富管理行业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 在2020、2021年连续经历两个“基金大年”后,2022年以来,权益类资产震荡下行,伴随而来的是银行大额存单与指数基金走俏、寿险产品销售火爆、市场对明星基金经理“祛魅”。2023年,存款利率在宏观政策引导下迈入“2”时代,当低利率时代来临,面临“资产荒”的投资者开始追求更稳的收益,居民投资的多元化配置已成为大势所趋。 根据蚂蚁财富平台发布的《2023基民理财行为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有超过70%的用户因“配置、选品和持有”行为改善推动“理财分”上涨,其中,在配置行为上有涨分的用户超过三成。震荡行情下,更多用户开始通过持有多种产品来分散投资风险。 当居民投资告别炒基、炒股“Allin”时代,下一个问题是,如何通过提升资产配置能力来实现收益的更大化。 居民资产配置意识觉醒 在社交平台上,“攒钱”成为年轻人最热衷的话题,Z时代一边通过“剧情式”花式存钱,一边成为“存款特种兵”,在全国各地寻找4%的存款利率。 在波动的市场行情下,“稳”是第一要义,但“存款特种兵”们也有自己的烦恼。 2022年底,秦朗(化名)把自己工作3年攒的10万元存了一笔10年期存款,存款利率4.25%。在周围朋友眼中,这是如今可望不可即的高利率,但在秦朗看来,这也有一定隐患。“如果我要买房,这笔钱就提不出来,而且10年这么长的期限,这笔钱的收益真的可以抵御通货膨胀吗?” 刚刚攒了第一桶金的年轻人意识到,理财显然不是单一买存款这么简单,怎样才能在获得回报的同时降低风险? 《报告》显示,2023年有超过2000万用户开始资产配置,通过“三笔钱”工具,将资产分为灵活取用、未来保障和投资增值的钱。 从“三笔钱”的分配趋势来看,每个用户对余额宝灵活取用这“第一笔钱”的平均金额占整体金额的比重达到44%,反映出用户对“稳”的追求。在未来保障这“第二笔钱”方面,55%的用户会优先配置医疗险,62%的用户在小孩8岁前开始准备教育金,而在开启养老规划的用户中,有41%都是90后。 投资者在基金细分领域的动作也反映了配置这一趋势。数据显示,“蚂蚁理财金选”用户中也有3成达成股债配置。近4成“金选”用户在偏股基金等进阶资产中偏好均衡类产品,超5成选择行业指数作为卫星配置分散风险。即便是配置行业类资产,投资者也更倾向于分散配置的指数基金,而非单只基金。 而在投资决策方面,经历了近年来明星基金产品的流量“破灭”,投资者也越来越理性、谨慎。《报告》显示,2023年蚂蚁理财社区的用户数同比增长41%,在理财社区“基金经理请回答”栏目里,基金经理被提问69万次,投资者倾向于先问清楚再投资。数据显示,理财直播平均观看时长同比增加50%,其中基金经理调研类直播的观看时长较其他理财直播高出69%。 从“卷”产品走向“卷”服务 当投资者回归理性,不再“用脚投票”,财富管理机构和代销机构也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2020年和2021年两个公募基金“超级大年”,释放了大众理财的需求,也推动了基金产品的透明化与标品化,代销机构的货架式服务推动了财富管理专业产品的互联网化。 但在公募基金规模告别快速增长、业绩震荡的背景下,投资者需要的不仅是获取产品信息,更重要的是专业、深度的服务与陪伴。 过去十年,互联网技术让代销机构的理财服务得以惠及大众投资者。而伴随智能化科技进一步发展,从“卖产品”转向“深服务”成为代销机构的布局重点。 相比券商、资管机构,商业银行离客户最近。招商银行在2021年推出“TREE资产配置”服务体系,关注客户的长期性、个性化需求,并引入客户风险偏好因子及市场研判,通过模型算法与专家规则,给予客户明确指引。 而对于互联网代销平台来说,其面向的投资者更为广泛,对金融知识与投资理念的认知也需要更多专业、易懂的陪伴服务。 蚂蚁财富“三笔钱”是基于投资者个人目标和风险偏好,提供的智能化、个性化配置工具和方法,帮助投资者形成“攒一笔、留一笔、投一笔”的观念。2023年,“三笔钱”继续升级,通过“小目标”让配置更量化和有指引,“金选”等服务也在持续引导“股债搭配”、“核心卫星均衡”等,让用户配置更有路径。 自余额宝诞生至今已十年,财富管理行业也从“普惠理财”迈入“健康理财”阶段。据悉,蚂蚁财富平台基于“科学配置、严谨选品、长期持有”理念,与学界合作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了配置服务“三笔钱”、选品服务“蚂蚁理财金选”、理财行为健康度评估体系“理财分”等系列服务矩阵,持续助力理财行为更健康。 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