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立春》刷屏,独家专访短片组负责人:张艺谋“固执己见”坚持下这个创意
“太惊艳了!这是中国人的专属浪漫!”“24节气倒计时,很美很中国!”“24节气倒计时太高级了,每一帧都是壁纸!”……
2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当晚,《倒计时:立春》短片通过24节气倒计时展现“中国人的浪漫”,引起网友强烈共鸣,引发“爆赞”刷屏。在24节气的流转中,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结束,巧妙地与中国古诗词、古谚语融合,与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用全新的表达方式,惊艳亮相在全球观众面前。
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结束
2月5日,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外拍短片组负责人兼导演李志伟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透露拍摄短片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李志伟是中国青年导演和影视广告制片人,200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2017年加入张艺谋导演团队,韩国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视频组联合导演,其执导作品曾多次获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志伟是四川绵阳人。
《倒计时:立春》团队工作照(左为李志伟)
【谈感受】
“短暂的小庆祝一下,
我们要奔闭幕式了”
红星新闻:《倒计时:立春》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作为外拍短片组负责人兼导演,您此时的心情怎样?有看网友的评论吗?
李志伟:关于倒计时短片在网上的评论我们当时就同步在关注了,没想到能成为开幕式的焦点。据说在后面都演了几个节目了,热搜上还挂着倒计时短片……所以,很意外。这也验证了张导始终和我们强调的一点,就是这个平台太大,任何细节都有可能会被放大到意想不到的程度,所以要精细再精细,小心再小心。
我们团队的工作是负责冬奥会开闭幕式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这4个仪式的短片创意和制作,一共有13条短片,所以昨晚对于我们团队来说,只是走完了1/4的路程……短暂的小庆祝一下,我们要奔闭幕式了!
红星新闻:短片的创意灵感来源是什么?
李志伟:2021年4月,倒计时短片就进入创意阶段了。中间确实卡住了很久!灵感来源,也是一次“偶然”的发现,之前谁也没在意——开幕式当天2022年2月4日,正好是中国农历节气里的“立春”……尽管我们谁也不相信这只是个偶然,但这个“巧合”的确解救我们于当时的困顿。
红星新闻:“雨水”选的是杜甫的《春夜喜雨》,此外还有杜甫的一句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为什么杜甫的诗出现了两次?
李志伟:选诗句,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前后也更换了好几轮。说实话,我们在去年11月份为此还邀请了一大批文化、民俗、诗词专家学者对此进行学术论证,但给出的结论并不太乐观。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诗句并不是为节气而写的,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一个有公信力的解释。每个人都总能找到一句自己认为更合适的诗词来表达某个节气。所以,选择诗句的标准,首先是尽量避免生僻和晦涩的。其次就是看它是否利于我们用当代中国的元素、用冬奥的元素去贴合。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实就是看中“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可以隐喻运动员们正是在一次次挥汗如雨的刻苦训练中,不断精进着自己的技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主要是里面有了“白露”二字,和节气紧扣,而且月亮、思念这样的诗意本身也是很有画面感的,这句诗从一开始就定下来了。
红星新闻:这个短片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国美学风格,技术性也强,创作中有什么难度?
李志伟:短片的创作,最困难的是因为它一开始就承载了很多人的期盼,甚至野心。但去年11月份,我们都还在反复创意,留给执行的时间非常紧张。我们着急想干起来,但各种原因,条件并不允许。而且需要协调的事务非常之繁重,当时领导甚至都想过最坏打算就是全部用素材算了……那段时间很煎熬。
【谈幕后】
“为了增加倒数的临近感,
忍痛割舍掉了诗句部分”
红星新闻:能否介绍下短片创作团队的构成情况?
李志伟:整个13支短片(一开始是15支),我们分了10个制片团队。只倒计时就有3个团队在同时推进。张导非常重视创作阶段的思想统一,所以我们每个团队都是采用导演负责制来组织拍摄的,张导会直接把信息传递给每一组导演。倒计时的最主要团队是龙江波导演带队的,另外还有我和陈宙飞导演。
《倒计时:立春》团队工作照
红星新闻:短片当时到了哪些地方拍摄?
李志伟:因为疫情的关系,倒计时短片主要拍摄地还是集中在了北京,尽量利用了棚内置景拍摄。在北京部分完成后,才敢启程去外景地。张家口、崇礼、牡丹江、哈尔滨、吉林、长白山、南京、深圳……主要是这几个地方。临近冬奥,我们团队都是精简着往外派,出发前都跟剩下的团队交代好“万一怎样怎样……”做好出去了就回不了北京的准备。
红星新闻:短片中24节气和冬奥的元素的结合是不是创作过程的一大难题?
李志伟:这是在创意过程中,非常令人焦虑、不安、不知所措的一个难题。就像我说过的,找了那么多专家学者来提意见,大家都说这在学术上并不严谨。一方面我们不想弄成24节气的科普宣传片,另一方面也担心弄成两层皮贴不上。从上到下,其实都动摇过信心,最后是张导“固执己见”的坚持下来了这个创意!他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红星新闻:能否解读一下短片中印象深刻的画面?
李志伟:说实话,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很遗憾,在我脑子里需要重新组织一下。后面最后10个数,在我们的原创意中也是有诗句对应的!而且画面也都是拍摄完成了的!但是在今年1月份的实际排练过程中,发现对应诗句的话,节奏太慢。作为倒计时短片,缺少一种“临近”感,所以为了增加倒数的临近感,忍痛割舍掉了诗句部分!
我特别喜欢原来创意里“05大雪”这个段落,配的诗句是“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我们把诗句里戍守边关的将士和临近冬奥赛场的运动员们进行了类比,同样是在凛冽的寒冬,片片雪花飘落在滑雪板上、面罩上,结满冰霜的运动健儿肩头……凝视着欲将征服的庞然的U型槽赛场。另外,我们拍摄了一队速滑运动员,列队在冰面上滑过,就好像骑马巡逻的边关士兵,不是吗?和诗意和冬奥都贴合得很好,可是现在这一组镜头,要么就被放弃了,要么被分散在不同的段落了,有些许遗憾吧。
速滑运动员列队从冰面滑过(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深圳启用了2022架无人机,拍摄了一组镜头,也是很遗憾没能成段落的被展现出来。中国的演绎科技全球领先,我们用这些无人机制造出“雨”的感觉,原计划是配合着雨水,或是谷雨这样的节气来的。
《倒计时:立春》团队工作照
红星新闻:熟悉张艺谋导演的人都知道他是工作狂,您和他接触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印象?
李志伟:张导永远精力充沛,谈到创作,永远是要站起来比划着说,而且对新视觉,新创意始终充满着好奇和索求的欲望。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他没有耐心,总不让人把话说完,总是催着问“还有吗?”“下一个……”“来不及了,快!”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知道他已经是一个快到70的“老人”时(张艺谋今年72岁),完全震惊我了。看看人家70多了,还在如此勤奋的工作(一年一部电影,同时还肩负冬奥),我辈哪还有理由躺平?
红星新闻记者张世豪
编辑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