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事儿,找社区”!成都下涧槽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藏在每一件琐事里

时间 • 2025-09-08 04:35:07
文明
纠纷
社区
居民

成都成华区二仙桥下涧槽社区是原成都机车车辆厂生活区,始建于1951年,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国有企业老旧生活区,“机车人”塑造的“机车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随着社区启动“有机更新”改造后,昔日的破旧院落得以重获新生,社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社区生活环境一同变化的,还有住在里面的人——搬出去的人搬回来了,居民脸上笑容变多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

在这里,居民们有共识,“有啥事儿,找社区。”

“有啥事儿,找社区”

“有啥事儿,找社区。”这是成都二仙桥下涧槽社区居民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们口中的事情,大多是一些关乎日常的琐事。比如,邻里间发生口角,或是家庭发生纠纷等。

约四五年前,社区居民口中的“热心肠”——原成都机车厂退休老党员程进创建了“小程和合事”老党员工作室,专门调节上述社区问题。

现在,“小程和合事”有骨干成员7名,都是先锋模范党员。“小程和合事”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为“四诊四调”分层过滤,即将居民的矛盾纠纷划分成简单纠纷、一般纠纷、复杂纠纷和疑难纠纷四大类。对于简单纠纷,一般是先找社区网格员上门了解情况,再以社区名义找物业或其他部门组织协调。社区还有法律顾问和专家,遇到“疑难杂症”,专业人士还将到社区进行现场调解。

2020年4月,下涧槽社区挂牌成立了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点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发挥党员的带头引领作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搭建20多支文明实践队伍,推行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社区发展治理”为核心的工作模式。

除了“小程和合事”,还包含“仙姐在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下涧槽社区文明实践警务服务队、下涧槽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等。

下涧槽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陈爱佳告诉记者,下涧槽社区是“熟人社区”,基本都是熟识的人。这些年来,让她印象深刻的社区服务故事数不胜数。

比如,原来一些住户家中有行动不便的人,需要轮椅帮助进出。过去,居民自己开了侧门,但高低不平出入困难,还不安全。最后通过反复沟通,社区有机更新改造时专门修了便道。为了下坡安全,又专门安装了不锈钢扶手。

再比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确保社区居民生命安全,下涧槽社区1300多名党员、30个党支部全部行动起来,参加门岗值守,搞好外来人员摸排、动员居民接种新冠疫苗......各项工作紧而有序地开展着,没有丝毫懈怠,为实现社区“零感染”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员身上都有正能量,也有为社区主动出力服务的意识和觉悟。我们每个院子都有社区网格员,居民也习惯有事情第一时间找网格员,社区也越来越文明和谐。”陈爱佳说。

70岁老旧院落变了

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之外,作为在此生活了53年的居民,陈爱佳还有更多感慨。

老旧、破败、无序。这是下涧槽社区曾经的面貌。

“在社区启动有机更新改造前,每个院落都是围起来的。因为社区环境脏乱差,有些老邻居选择离开这里。”陈爱佳告诉记者,2017年,下涧槽社区组织社区规划师团队,与居民小组长、网格员、议事小组成员等一起,前后发放了2600多份调查问卷,并根据线上征集来的2000余条居民意见建议,最终确定了党建引领、政企联动、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改造模式。2018年,成华区与中车成都公司共同投入2.7亿元,按照“拆墙并院、空间再造、保留记忆”的改造思路,对下涧槽社区的生活区和周边环境进行有机更新。

随着改变,下涧槽社区焕然一新。

“自从我们社区将原有的违章搭建拆除,增加了一些座椅和运动场等共享空间后,孩子们有地方打乒乓球了,大家有地方交流了,邻里之间也更亲近了。通过有机更新改造,不仅居住环境更好了,还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营造出‘家园’的感觉。”陈爱佳说,由于早年设计缺陷,该社区缺少设置休闲座椅,居民活动大多聚集在原社区活动中心,公共空间并未有效利用。有机更新后,楼与楼之间的公共区域,原本孤零零的花坛周边也放置了大小各异、材质不一的几何形座椅,使得空间更加多变与灵活,满足了社区居民在不同时段的公共活动需求,尤其老人与孩子有了休闲场所,也搭建了沟通互动的共享空间。

有机更新后,曾经搬离的老邻居们又回来了。从搬离到搬回,见证的不仅是下涧槽社区“面子”的变化,还有“里子”的改变:

“左手边的党群服务中心可以办社保、处理车辆违章、办护照,还可以补衣服、理头发。出门就有商超、博物馆、医院,方便得很。”在此居住了40多年的社区居民张大爷说。

“文明是幸福的底色。我们建设的,是一个有‘温暖感和归属感’的社区。”陈爱佳说。在她看来,创建文明社区的关键,就是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居民的幸福感,就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

前段时间,家住下涧槽社区的居民田奶奶有了一件烦心事儿。她想前往附近的网点接种新冠疫苗,但找不到路,也不知道现场该如何办理流程。

社区网格员听说这事儿后,主动找上门来。告诉她在小区的社区巴士站,就有专门的社区志愿者帮忙。

“后来,社区志愿者把我扶上了社区巴士,现场帮我填写完资料接种完后,再把我扶上巴士送回了家。”10月3日上午,蓉城阳光暖煦。在自家院落门前,和红星新闻记者聊起这事儿时,田奶奶脸上满是笑容。

不止是接种新冠疫苗,田奶奶告诉记者,由于行动不便,社区还会对她额外照料。比如,只要有相关政策,社区工作人员都会主动“送政策”到家。有时候感到孤单了,还有人陪她聊天。

说到此处,她拍了拍坐在旁边的社区网格员告诉记者,这天,对方专程过来,约她出来晒晒太阳,了解最近生活是否有困难。

“有啥事儿,找社区。”说完,她笑着竖起了大拇指。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摄影报道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