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表彰大会,致敬成都的三种力量

时间 • 2025-09-07 11:02:24
疫情
服务
城市
企业
成都

11月30日,星期一。坐标成都,天气微凉。早高峰的地铁迎来人潮,但不论进站还是等候上车,人们戴着口罩,自觉排队,井井有条。早餐店在炊烟中迎来第一波客人,抄手和锅盔散发着独属于成都的味道,吃完上班,一切刚好。

在有序的忙碌和奋进的心态中,成都人开始了又一个明媚的清晨。这一天与往常似乎一样,但其实又不怎么一样。我们享受着秩序与安定,但也时常会想,用双手托起这份安定的不同岗位上的人,每天面临的考题都不一样。

比如,时间倒退一天。成马开跑。为了做好比赛期间疫情防控工作,相关单位早早就开始部署和协调,还提前三天进行了应急演练。这一天,与成马同时开启的还有“国考”,防疫的各项预案也是早早就进行了筹备,未雨绸缪,严阵以待。

从疫情最初,到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当下,每个岗位上的人都未松懈过。也正因如此,这座特大城市不仅拥有秩序与安定,更收获了蒸蒸日上的发展,是全国千万以上人口城市中感染率最低、全国复工复市最早、秩序活力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

这一天,成都召开了一场隆重的大会——成都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救灾表彰大会。红毯、红绸、红花,证书、奖章、奖杯……一切昭示着一座城市的最高礼遇,目的,是向城市英雄们致敬。

△表彰大会现场

会上,成都表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400名、先进集体200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共产党员80人、先进基层党组织50个,防汛救灾优秀共产党员50人、先进基层党组织30个。这之中,有白衣天使,有公安民警,有科研人员,有社区工作者、有志愿者,有新闻媒体……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当这些人挺身而出,并携起手来,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三股无坚不摧的力量。也正是这力量,让人继续坚定前行。

【反应力】

科学研判,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

成都是全国千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这背后,智慧的决策,严密的统筹布控,但归根究底,离不开每一个奋战在战线前后的人,更加离不开每个人以高效率、责任心,表现出的强大而迅速的反应力。

△受到表彰的城市英雄们

一场特大城市的抗疫攻坚战,背后有多少严丝合缝的统筹与配合,可想而知。但回到惊心动魄的最初,成都书写的节奏是这样的:

1月1日,部署实行每日不明原因肺炎、流感等重点传染病收治情况“零报告”制度;1月16日,发现首例输入性观察病例后,第一时间作出安排部署并启动联防联控机制,1小时完成流调、5小时完成初筛;1月21日,成都市委常委会对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公安、应急管理、交通运输、边检海关、市场监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科技硏发等各条战线干部职工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1月22日、23日先后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指挥部,迅速部署开展全市城乡社区、交通卡口、酒店民宿等第一轮全覆盖排查。23万名医务人员连续奋战在抗疫一线,49.1万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下沉到4370个社区、6.3万个小区院落、3.2万家酒店民宿,915名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采访,发出战疫最强音……从1月21日起,成都仅用11天就完成3轮全覆盖排查,用57天清零本土病例,有效地遏制了病毒蔓延。

而后,成都更是用一张严密的大网严防死守,构成这张大网的,其实就是每一个坚守岗位,和挺身而出的人。

我们仍旧能回忆起那些泪目的细节。

大邑县民警龚中华始终坚守在防疫一线,因劳累过度以身殉职;武侯区华西派出所副所长王畯带领社区民警排查旅客11.6万人次、居民6.5万人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疫情不退、警察不退”的铮铮誓言;“疾控铁人”孟建彤以“狙击”病毒为己任,用敏锐嗅觉和高超技术精准“拦截”四川省首例新冠肺炎病例;援藏护士刘之超才下高原又上“火线”,最早奔赴武汉前线,又最后一批撤回;援鄂医生钱树森在武汉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却没能见上自己母亲最后一面……

环卫工人、公交师傅、出租司机、快递小哥、商超店员、农贸商户……他们不避风险坚守岗位,服务千家万户、保障城市运转。他们以点滴之力聚沙成塔,构建起城市正常运转的强大保障。他们值得一声“英雄”,值得一座城市的最高礼遇。

【恢复力】

超前谋划,仅用36天实现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复工

成都人喜欢安逸,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真正做起事来,成都人更追求一马当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疫情逐渐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如何精准把握防疫和城市正常运行的时度效?成都统筹兼顾,超前谋划,开始了“战疫情、促发展”双线作战,以夺取“双胜利”。

△受到表彰的城市英雄们

事实上,成都仅用了36天就实现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复工。成都也成为了全国复工复市最早、秩序活力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当然,这并不容易。

在今天的表彰大会上,成都市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一级主任科员邓世彪,荣获成都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稳定经济运行“20条”、恢复经济秩序“33条”……一系列助力复工复产的政策,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获得表彰的城市英雄们一起合影

无数个“邓世彪”,撑起一座管理服务人口超两千万的城市在疫情面前的恢复力。2月3日,成都在全国特大城市中率先允许企业在满足防疫条件的前提下复工复产,3月6日,成都工业企业全面复工,3月底,建筑业和规上服务业企业全面复工……就是在这样分秒必争的节奏中,成都人为这座城市经济社会的加快恢复赢得了先机。

许多钻研城市经济领域的人对今年4月出炉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印象尤为深刻,因为那是遭遇了一场疫情之下的成绩单。成都表现十分亮眼,因为经济“韧性”十足,能“扛”又能“打”,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5.57亿元,比上年同期仅仅下降3.0%。虽然不免受到疫情影响,但在同期公布了一季度数据的7座新一线城市中,成都的回落幅度最低。

那一时期,成都开始加快构建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但要让秩序恢复起来,艰难自不必说,那需要“人”的韧性与创新。

比如成都为保障复工复产开展的“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让各个建设企业纷纷迎来了专门对接该企业复工复产需求的一对一“专班”成员。他们把企业的需求列成长长的表格,逐一解决,逐一攻克。

成都市住建局建管处的彭长江,是建筑“专班”的服务专员,他专门“一对一”对接中国五冶集团,负责该集团在成都的所有121个项目的稳产满产服务工作。而为了与项目企业实时沟通,无缝衔接,彭长江甚至暂时将自己的办公场地搬到了五冶集团,并且每天都会详细写下工作日记,企业又缺少了什么建材、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在彭长江的日记里,事无巨细。

那期间,成都共组建了44个行业企业服务专班、1万余名企业服务专员下沉解决问题1.5万个,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200多亿元。

彭长江的日记里,“用工难”曾是个令人头疼且频频出现的难题。很快,针对用工难题,成都启动实施“春风行动”,点对点、一站式接民工返蓉返岗,确保天府国际机场、大运会场馆等重大项目不停工不中断。

后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成都进而将扩大有效投资作为了加快经济恢复的关键抓手,于是在第三季度启动了项目招引攻坚行动,全力以赴抢进度、赶时间、补损失。

这场为期三个月的项目招引攻坚行动,最终为成都引来投资8671亿元。而过程中,成都驻各城市的招商小组人员,带着机会清单,甚至逐一叩门拜访当地企业,对企业发出邀请。诚意自不必说,其中更显现出成都人的韧性与奋进。

于是整个一二三季度,成都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3.0%、3.9%、6.3%,分别高于全国3.8、0.7、1.4个百分点,走出了一条坚强的V字曲线!

【创新力】

不平凡的2020,见证成都的成长与惊喜

从都江堰到交子钱,创新根植在成都的文化基因之中。疫情逐渐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成都人创新创造的灵感,再次成为这座城市化危为机的武器。

事实上,直到现在,成都仍在严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作为实际服务人口超两千万的超大城市、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全省唯一的国际航空入境点,成都市未发生一起聚集性疫情,未发生一起院感事件,未发生一起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关联病例。

而与此同时,成都积极开拓国际全货机战略通道,先后开通19条通达五大洲的“客改货”航线、稳定运行10条国际全货航线保障国际供应链稳定和跨国企业正常经营,国际(地区)直飞客运航线恢复至22条。1-9月,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全国第二,中欧班列开行2991列、同比增长45.6%,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达5231.5亿元,增长25.3%……

△成都景色

或许是经历了风雨洗礼。成都人更加斗志昂扬了。抗疫精神,转化成为了前进的澎湃动力,成都的这一年,有了更大的成长与惊喜。

今年上半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98.63亿元,同比增长0.6%。成都成为全国复工复产复市最快、秩序活力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而到了最近,根据成都市统计局最新公开数据,1-10月,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增速高于全国、全省2.3、0.4个百分点,较前三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922.6亿元,同比增长24.5%,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成都又收获了很多新的荣誉。8月,成都在GaWC最新世界城市名册排名升至全球59;9月,成都蝉联“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奖;到了最近,成都又收获了“最具幸福感城市”12连冠、新时尚之都综合实力第一的荣誉……

成都人,显现出更创新的思维、更强大向上的动力。

比如,成都去年首创性发布的“城市机会清单”,到上个月,成都已累计发布了第八批。

比如,今年3月,成都开创性地宣布,将每月发布100个面向社会、触摸未来、链接应用的新场景和100个硬核支撑、开放兼容、彰显个性的新产品,今年将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1000个新产品。自那以来,成都每月都会如期进行一场不同主题的“双千发布会”,从未缺席。

再比如,今年9月8日,《成都市全面深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即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正式出炉。围绕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营商环境3.0版本从简化项目规划许可程序、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详细提出24条改革举措,共有140项改革点。而这已经是两年里成都出台的有关深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改革第三个版本,因为对于营商环境,成都始终有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逐。

更有活力的社会经济发展,造就了成都人更具幸福感的生活。而我们享受今晨的明媚,始终忘不了背后的这些人。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但正是这些不凡的“凡人”,托起了今天,这个安定,且朝气蓬勃的新的一天。

红星新闻记者王垚摄影王勤吕国应

编辑刘宇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