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手记丨一页纸的建议,如何成为现实中的阳光?
·履职手记·
一页纸的建议,如何成为现实中的阳光?
每年两会,作为代表、委员,履职中的重要一环就是提出议案、提案、建议,通过发声,去改变、完善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委员、代表们的发声,能真正做到为政府建言,解决现实中一个个微小却重要的问题,也许就是履职过程中最大的奖励。
今年成都市两会,我在成都市政协常委会的提案工作情况报告中注意到一个数据:成都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以来,共收到提案1108件,立案886件,均已办复。
这一组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份书面建议,到现实成果是如何有效转化的。
“民声”就是“民生”,每一处发声都意味着对于“民生”的关注。而当一个又一个民生问题获得解决后,城市的温度自然也会随之提升。
我注意到,去年不少建议,其实已经从发声走向现实。比如,关于加强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解决中小企业用工难题等提案,人社局就已经落实到保用工、稳就业工作中去了。而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化保障等提案,也助推相关部门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文件。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涓涓细流,汇成大河。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去年关注就业问题,曾提出过《打破就业年龄天花板,构建就业友好型城市》的提案。而实际上,去年以来,成都一直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为各年龄段求职者提供适合自身的就业机会,营造更宽松、公平、包容、有温度的城市就业环境。
每一次发声,每一次建言,每一次提案,都不能是“镜花水月”,也不能是“空中楼阁”。
我注意到,成都市政协常委、成都市新联会副会长马树海今年特别关注“小店经济”。为了写出“一针见血”的提案,马树海走进少城、玉林等成都的各个街区,在走街串巷中实地感受新式小店在发展中的关切和困惑。好的与不好的,都在实地调研中一清二楚。
当一名委员“身临其境”,真正替他想要为之发声的群体建言献策时,这样的声音是沉甸甸的,也正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最直接体现。
所以,不管是关注新能源汽车消费升级,还是夜间文娱经济,亦或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只要委员、代表抱着一颗赤诚地替市民发声的心,用最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发声的机会,都能让阳光照进现实中。
编辑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