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K副总裁、中国总经理余慧明:GSK中国区战略升级的“底层逻辑”——医防融合,疫苗和药物的合力超越
“不瞒你说,我等了很久,终于到达(接种)年龄标准了。”早上9点,余慧明在浦东的一家接种站,完成了带状疱疹疫苗的接种。这位跨国药企中国区的掌舵人,和所有普通上班族一样,“跟老板请了假来打针。” 期间,她敏锐地察觉到,不同于儿童和老人,中青年人往往需要放下工作来接种疫苗,而这可能是完善成人预防接种体系过程中的一大卡点,“针对他们的接种服务是否可以有更具体化的管理和提升,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 这种从一线经历得来的“实际”,是余慧明始终看重的。这样务实的风格或许源于她的职业轨迹——从医药代表一路成长为葛兰素史克(GSK)副总裁、中国总经理,她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但“一线”永远在她的视野中拥有一席之地。“一线的同事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得到了什么反馈,我觉得作为中国区的总经理,了解这些是我的第一任务。”这也能帮助她更好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GSK副总裁、中国总经理余慧明 同理,对当下的GSK来说,那些发生在接种站里的“一线体验”亦举足轻重。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负担加重,“防患于未然”的健康理念正在重构医疗价值链。GSK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 做这样的战略选择,可以说GSK是有章法,也有“本钱”的——“ 眼下,GSK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耕中国市场,其“以革命性的疫苗和药物合力超越,共克疾病”的企业使命,正在重塑中国健康产业的未来格局。 疾病预防是保障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而疫苗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疾病预防手段之一。一方面,疫苗的价值就是生命的价值,它使人们免遭可预防的疾病威胁。WHO数据显示,每年通过接种疫苗能够避免200万-300万例的死亡。 另一方面,疫苗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疾病预防控制手段,疫苗的广泛使用可以减少昂贵的医疗费用。美国的一项免疫接种成本效益研究显示,对免疫接种投资1美元,可以节省2至27美元不等的医疗费用。 而GSK的产品布局正是遵循“医防融合、创新驱动”的战略。 除了疫苗, 另外,GSK深耕呼吸治疗领域50多年来,研发上市了多款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创新药,帮助数以亿计的患者实现更高的治疗目标、更好的生活质量。呼吸领域产品美泊利珠单抗于2023年获批上市重度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适应症后,用于成人未充分控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的维持治疗也于2024年底获批。 GSK中国的转型路径清晰可见: 近期,GSK中国新设首席运营官岗位,旨在通过扩容中国管理团队,赋能“医防融合”战略的高效推进。关于这一重要决策的深层考量,余慧明强调,中国区首席运营官职位的设立,标志着 在中国,GSK始终致力于为中国加速引入同类首创和同类最佳的创新药物和疫苗,我们期望到2031年,推动中国成为GSK全球的第二大市场,惠及4亿中国人民。 从创新产品的研发和引入层面来看,GSK中国未来有多款重磅预防或治疗方案在研发中,包括多款获得突破性疗法的重磅产品,覆盖感染性疾病、HIV、呼吸及免疫炎症、肿瘤学四大治疗领域。例如目前正处于三期临床的乙肝创新药物,将助力我们向实现‘功能性治愈’这一目标更进一步,并为减轻中国乙肝公共卫生负担带来积极影响。 余慧明进一步指出,从组织建设和人才发展维度来看,新的组织架构将使GSK内部团队能够高效地推进从管线计划到卓越上市,直至产品商业化的整个流程,确保GSK始终能专注于中国战略,引入中国市场及医患所需的药品及疫苗。 “ 如今,跨国药企正在拓展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方式,中国市场定位正从“市场扩展”阶段迈入“创新引领与本土化深耕”的新纪元,力求敏捷捕捉机遇,灵活应对政策风向及瞬息万变市场白热化竞争。对于这一议题, “GSK‘心系患者、勇于担当、赢之有道’不仅体现了医药企业的承诺与责任,也塑造了GSK的价值观。我相信这样的文化一定能够吸引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我们,为中国医患及社会带来积极健康影响力的同时,每一个人也能实现个人价值与个人成长。”余慧明说。 当前,本土创新药企正通过技术突破、政策助力和资本加持加速破局,深刻重塑中国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与产业生态,同时也带动了行业人才流动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激励机制以汇聚和激活全球顶尖人才,GSK有自己的解题思路。 此外,在多元化和包容性方面,GSK致力于创造一个尊重和包容的工作环境,积极倡导多元化与包容性文化,激励来自不同背景的员工展现其独特才能与多元视角,鼓励每一位同事大胆直言,建言献策,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公司的发展并推动变革。 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