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白芝勇:中国3.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他和团队精测线路占1 10
6月21日,中宣部举办中外记者见面会,请中央企业党员代表围绕“央企楷模责任担当”与记者见面交流。其中,中国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测量工高级技师白芝勇作为代表之一亮相见面会。白芝勇工作22年来,只干了一件事情,就是工程精密测量。高铁、地铁、桥梁、公路和隧道都有他的身影,中国的3.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中,白芝勇和他的团队精测的线路已占到了1/10。
参与20多条国家重点铁路和高速铁路工程精测
质量均一次性通过
今年43岁的白芝勇,是来自中国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的测量工高级技师,他主要的工作就是工程精密测量。参加工作22年来,他先后参与了50余条国家重点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工程精测工作,质量均一次性通过。他攻克了竖井定向系统CPIII测量技术,推动了工程精测行业的发展,为企业节约成本近千万元。同时,他和他的团队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取得了国家专利15项,科研4项,带领了精测技术骨干150名,工作室也被命名为国家级大师工作室。
在会上,白芝勇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隧道的施工中,这个隧道是当时世界上地质最复杂、水压最大的一座隧道,当时他们的测量,就是要保证上亿元的盾构机从江的南岸到江的北岸,给他们的误差只有50毫米,也就是三个指头这么大。如果误差过大,就会造成上亿元盾构机的损坏。当接到这个任务时,白芝勇第一个站起来承担这个项目。白芝勇充分考虑到长江两岸受潮涨潮落、偏压、水压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制定了“三定一线”工作法,最终在2015年7月,盾构机是在水下穿行了900多天,然后以12毫米的高精度贯通。“那一刻,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仅仅是我这些年从事一百余座隧道的其中一座,每一座隧道的贯通、每一座隧道精确数据的提供,都是我们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工程人的一种责任和担当,也是我们先锋模范作用的体现。”
大国工匠如何培养与时俱进?
开设抖音账号教人学测量
在回答红星新闻记者提问时,白芝勇分享了他培养徒弟的心得。他说,自己出生在1978年,1999年参加工作,当时是在广州一个正在施工的桥下铁皮房外看50周年的国庆大阅兵。2019年,他有幸被邀请到天安门广场看了国庆大阅兵。“所以我非常感恩这样的时代,给我这样一个从山里走出来的农村娃,学习、成长和成才的机会。所以现在我愿意把自己这些年学到的东西教给年轻人。”
白芝勇说,90后、00后知识层次高,而且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但是缺乏一些韧劲,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有所欠缺。所以他教徒弟的时候,一方面注重技能传承。“测量会经常在两个数之间取平均值,比如275和283,那你张口就来说279,这就是它的平均值。要不经过大脑的这种思维,你才能快,而且不容易出错。”
白芝勇说,他也经常要求徒弟要学会感恩,懂得感恩,要感恩社会,要感恩国家。去年疫情期间,他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停工不停学,他和团队通过网络和抖音,拍摄了“打造和培育工匠精神”“全国劳模教你学测量”等知识类视频,让大家通过网络就能学习。
对于“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老话,白芝勇认为,现在是“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满园”,所以应该是教会了徒弟,轻松了师父。他会让徒弟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得牢固。现在国家发展非常快,技术、方法、设备变化也非常快,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不停去学习、去充电。
“我经常说,只有我自己学会了,而且学精了,我才能给徒弟讲得明白,徒弟也才能听得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是教学相长,我们共同都得到了进步。”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