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间·三农连线丨马慧娟:向世界讲述中国扶贫故事的农民作家

时间 • 2025-07-24 18:22:42
农民
读书
文化
作家
乡村

她的书中写道:“我的变化,是国家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我的故事,是对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国家大政方针正确性的最好诠释。”

马慧娟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

马慧娟,因在手机上写作,用拇指打出上百万文字而被人称为“拇指作家”,在农视网“两会时间·三农连线”特别策划里,展现了一位农民作家的质朴与真诚,一位异地搬迁扶贫亲历者的变化与思考,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担当与责任。

人和思想都要走出大山

左: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

右:农视网主播李泽新

“红寺堡的独特的移民安置和脱贫模式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建议把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打造成为全国异地搬迁扶贫的示范县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果。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学习借鉴这种经验”马慧娟说。

要想了解马慧娟一年来的履职情况,从她的新书《走出黑眼湾》中便可略知一二。去年三月决定动笔写这本书后,马慧娟先后辗转黑眼湾、芦草洼、红寺堡、狼皮子梁走访调研,将黑眼湾原住户搬迁之后的变化凝聚成这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在书中,马慧娟这样描述记忆中的黑眼湾:

“黑眼湾的女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娃吃顿饱饭,也是穷尽所有的思路,切洋芋籽的时候偷着揣两个洋芋,筛麦种子时抓两把麦子回家,路上挖一把野菜,山上薅几根白蒿。各种心思用尽,也只勉强拉扯孩子活命。”

在节目现场,马慧娟也深有感触地和主持人回忆起大山里的生活:

1998年红寺堡区开发建设,先后有20余万群众整村整建制从生态环境恶劣、“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的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地区迁到红寺堡区。

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对生态核心区内的居民实施搬迁,安置在条件较好的近水、沿路、靠城的地区,实现生态改善和脱贫双赢。今年3月,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实现脱贫摘帽。

人走出了大山,马慧娟关心的下一件事就是精神也要“走出大山”——思想上要进步和解放。

“今年我提交了加强村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的建议。”马慧娟说,基层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硬件设施非常到位,但缺少“文化专员”去做专业的事情,因此她建议在乡村设置专人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活动,提升其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对于人选,马慧娟也有自己的想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也存在就业难的情况,可以从‘三支一扶’、返乡大学生中选择愿意扎根到农村,愿意为乡亲们做点事情,有一定才艺、有学历的人才。”

农村妇女也能有梦想

5月22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宁夏代表团全体会议上,马慧娟发言时说:“我组织了红寺堡首届农民阅读节,成立了妇女读书社。改变只是开始,物质的改变可以看得见,但精神世界的改变,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

曾经有一名农村读者给马慧娟留言,很喜欢读书但找不到图书馆借书。马慧娟立即走访调研家乡文化建设,了解到一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在配置上还不完善,甚至根本没有。她就依托村里的农家书屋发起成立了“泥土书香读书社”,募集各类图书近万册,她号召村里人,尤其是妇女,有空都来读书,然而,由于社员中多半不识字,读书社变成了“识字班”。

最初,马慧娟有些头疼和灰心。“后来想想,这些女性大多上了年纪,又要养牛养羊,又要顾家,要求她们有比较高的文化起点,的确不现实。”马慧娟说,读书社是一个平台,在这里,农民除了可以学习文化知识,还能了解政策和法律,在精神上也能有更高追求。

马慧娟教村里的妇女识字,手把手教,现在村里很多没有念过书的姐妹都已经能写自己的名字。而更多的人的变化让马慧娟发出了“一个好女人影响三代人”的感慨。

马慧娟说:“乡村的女人不仅仅只有生活,还要有梦想。‘读书改变命运’并不是空话,我就有切身的体会。我年轻的时候想上学,但因为特殊原因没办法上学,后来我对这一块内心还是很敏感的。

同时我又知道,乡村里的好多人心里是有想法的,但碍于氛围没办法把心里的想法说出口。大家都认命,觉得自己是个农民,就应该做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民,把地种好;认为读书是读书人的事情,写作是作家的事情。

这种观念在乡村是根深蒂固的。但我自己打破了这个观念,我能让别人觉得,我既是个农民,也可以是个作家。所以我后来成立了读书社,想通过自身对大家的影响,让更多人打破这种观念,活出自己来。”

乡亲期待着日子过得更好

马慧娟与李泽新为攻坚决胜助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当问及马慧娟对未来的期待,马慧娟说:“不光是我,我的乡亲们也很期待,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很多了,但是在国家绘制的蓝图之下,我们还想让自己过得更好一点!”

加强农村文化体系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不仅能成为农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会增进乡村幸福感与获得感,还能形成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繁荣农村乡土文化。

异地搬迁扶贫让马慧娟有了创作的灵感,走出大山之后的种种感悟让她从农民变为作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泥土书香读书社”已经成为了村子里妇女的进步场所,大家争相学习、交流,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走出黑眼湾》预计将由国外知名译者译为英语、阿拉伯语、哈萨克语、波斯语、俄罗斯语五国语言,把中国的扶贫故事告诉世界。

来北京前,马慧娟发了一条朋友圈,照片上是一片充满绿意、郁郁葱葱的菜地,地里种的是宁夏红寺堡区特产——黄花菜,菜地正在浇水施肥,配文写着:再过一个多月,又可以看见一地黄花的美景。

再过一个多月,就可以看见一地黄花的美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沾着劳作泥土的双脚才能留下清晰的痕迹,相信不久的未来,宁夏红寺堡会开满最美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