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农村成为回不去的家乡
阡陌的述说2020.12.28阡陌的述说2020.12.28
07:33未知来源
播放
“挣够多少钱,你才敢回家过年?”
扎心的话题下,有很多网友回复:
“不管挣多少钱,我也不想回老家了。”
“村里的老家人大嗓门,没文化,
总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真不想回去,每次一到家,
就被七大姑八大姨逼着问,找对象没有……”
那些“没什么文化”的老家人们,在他们看来已经是无法理解的烦恼了。
或许他们已经忘了,他们现在瞧不起的乡音,也是这几年才慢慢改掉的;他们也曾经是老家人抱着哄大的;他们上大学、买房的钱不够时,也是村里的老家人帮忙周转的。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居为城市人的他们,开始嫌弃老家的不好了。
心理学中有个说法,叫做“黏着式认同”。意为有些人的判断力,是需要依附于别人的。别人说什么东西好,他们就赶紧去追求,都说大城市好,他们就跑到大城市生活。
这样的人一直在复制别人的生活,他们期待被认可。这就要求,他们必须“黏”在他们认为过得好的城市人身边。甚至有些人以为远离了老家,就能跟自己的农村出身一刀两断。
而老家和老家的人呢?就不属于他们价值体系中“过得好”的人。因此一到过年,他们就想要逃离。
网上很火的一个段子:一到春节,大城市的白领们,都会变成:“翠花、小芳、娟儿和秀儿……”
事实就是这样,有一个做金融的朋友玛丽,是个特别要强的人,跟别人掰手腕,宁愿掰断了也想赢;大学抢图书馆座位,她比看门大爷去的还早;行业竞争激烈,她踩着高跟鞋去挤讲座,毫不怯懦。
可是一回老家,在老同学和亲戚面前,玛丽就变成了二丫。她卸下红唇和高跟鞋,穿着不带logo的衣服,见了街坊邻居,说的也是老家话。
“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
踏入城市的人,欲望是无穷的,吃了麻辣烫,会想吃海底捞;喝了雀巢,会想喝星巴克;同事又买了新包换了新车,你没法不羡慕;同龄人的收入水涨船高,你根本不敢停下。
有时候你觉得这个城市真好,什么都有,有时候又觉得这里的一切,跟你都没什么关系。
“大城市的骄傲,是错觉。”
春节将近的时刻,陆陆续续的外漂族回到家乡,都不曾想过自己回一趟家后竟会受到这样的暴击:
你平时早餐吃两块钱的馒头,妈妈在家早餐都是七选一;你平时熬更守夜的工作,拿着朋友朝九晚五按时下班一样的薪酬;你平时只想着租房,老家的同学已经在镇上有车有房。
于是这些漂泊在外的年轻人,一边好笑,一边发懵。他们在大城市的骄傲,都变成了自黑,让人迷失在背井离乡的焦虑感之中。
老家的人,或许眼界、见识、学历,都不如你,但未必就会多么向往你的生活。回到老家,那些老亲戚们看你的眼光,其实和小时候一样。你是大城市的赵总也好,王经理也罢,到了老家,就是谁谁家的儿子、某某家的孙子。
“这里可能什么都不如大城市,但这里却唯独有尽头。”
这里的幸福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三餐顿顿有肉,吃饱穿暖,庄稼丰收,就很满意。在乡音浓重的、你都快要忘记的“小名”里,你可以轻易地找回最初的自己。
老家才是你可以卸下身份感,无需伪装的地方。它不会像大城市一样,拿鞭子赶着你往前跑,而是会躬下身问你:累不累呀?歇歇吧。老家永远是你走投无路时,最后的温柔乡,永远回得去,永远瞧得见。
我们总是在讨论,如何和老家人“对抗”,如何回怼老家人的好工作、铁饭碗、逼婚、催生话题。我们嘴上叫嚣着:你们不懂!实际上,我们又真的了解他们多少呢?
过年了,你真的应该回老家看看。那个把你养大的地方,没有那么落后;那些嘴里只有家长里短的亲戚,也没有那么招人烦。
“人之于老家,如鸟窝之于老树。”
我们会对父母不耐烦,对老家嗤之以鼻,不就是因为,你知道他们不会离开。倘若有一天你回到老家,发现旧房子拆了、老家没了、父母不在了。你从前不想回的地方,如今再也回不去了。你一定会后悔,当初没多看他们两眼,没留下一张照片。
回家吧,别犹豫了。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做家乡。从此刻开始,别说以后,只说珍惜。
阡陌的述说,为你量身定制每一个夜晚:
No.1
你最想听到哪类的故事?
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为你量身制作。
No.2
你是否看到一些动人的故事,想通过我们的主播分享给大家?
留言告诉我们,主播为你述说。
No.3
你是否也有着一些故事,想通过我们讲述给每一位朋友?
投稿给我们,百万粉丝平台与你共享。
来源|末那大叔
主播|李海洋
编辑|陈春晓
责编|康轩山
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