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测试”下,成都产业如何“复合”增长?

时间 • 2025-09-09 08:44:41
发展
产业
成都
园区
城市

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从迈入“双城”时代到驶进“双碳”时代,从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到攀上GDP总量近2万亿元高峰……成都经济成长的脉络一路浮现。

“从产业端看,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需要更持续的动能引力、更高效的要素汇集,以及更有序的产业空间。”日前举行的2022仲量联行中国城市发展峰会成都场上,仲量联行成都战略顾问部负责人于清华提到。在她看来,成都的产业发展正持续从追求单一的规模增长向复合型高质效增长转变,“如何推动进程与空间两维度上产业均衡发展是关键”。

眼下,在高基数效应,以及疫情、国内外形势等“压力测试”下,优化产业结构、提振产业发展动能是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于清华表示,成都正在进行的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是解法,但它还可以分解到更多领域,仲量联行重点关注的产业基金、都市工业、产业社区将是公园城市发展要求下的一系列积极探索。

▲成都中国-欧洲之心

3.0产业社区:打造城市综合体

“成都产业的空间载体逐步进阶到3.0产业社区阶段。”于清华提到,眼下,成都最需要构建的产业社区,是强调一体化承载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实现职住平衡与社区构建。

在她看来,产业社区发展逻辑是有迹可循的——

1.0工业园区是以生产为主,载体空间相对封闭。这类工业园的核心功能是以生产为主,比如工厂、物流园,它们与城市空间之间是相对割裂的,承担着城市的生产功能,附着于城市发展。

此后,随着产业集群概念新兴,2.0产业园与城市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功能,而开始注重产业配套发展,比如标准厂房、科技园区、商务园区等,它们以生产为主,研发、生活仍为配套,“也就是说,产业与城市功能仍是主从关系”。

但眼下,成都的产业社区想要为城市群产业赋能,则必须强调职住平衡与社区构建——于清华提到,3.0产业社区与城市的关系是生产、生活空间高度融合、功能混合,也就是说,产业社区的各个主题要存在于区域的各个空间,涵盖生产、工作、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元载体、城市综合体。

比如深圳湾科技生态城,形成的是立体融合结构,高区为办公服务、酒店配套及高端交流服务功能,中区为研发办公与生活居住,低区域为公共服务与技术转化功能。而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则以内核式圈层结构,内、中、外圈层分别为生态核心区、生活活动区和生产活动区。

于清华表示,对成都而言,产业社区的发展驱动方式应该是按照人城产的发展逻辑,根据产业社区发展阶段与本地资源属性差异,找到关键驱动因素。

比如以优质教育驱动,与南昌职教城类似,成都现代职教城应集聚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集聚产业人才;以生态湖区驱动,成都兴隆湖科学城则可以学习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塑造产业新城集聚产业。

“以龙头企业驱动,成都则可以学习武汉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阿里杭州西溪产业园区。”她表示,这类驱动方式可以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集群。

而这些经验,将帮助成都从产业生态端构建更持续的动能引力、更高效的要素汇集和更有序的产业空间。

▲市民在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科学城湖边跑步锻炼王效摄

产业动力:以基金、空间促发展

一方面,产业基金是平衡产业园发展周期与企业成长周期的调节阀。

于清华提到,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园区与企业都有成长、发展与衰落期,通过金融方式调节产业园区生命周期与企业生命周期,实现永续发展。

不同阶段的园区,对应了不同的产业基金运营模式。对成长园区而言,产业基金应“以投代营”,而在转型园区、新建园区,则分别对应“以投代调”“以投代招”。

于清华提到,产业基金通过在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差异化投资,可以调节产业园区与企业的生命周期和成长速度,使其实现永续发展。

比如,可以缩短孵化期和成长期,提升企业成长速度;同时,对比无产业基金调节的企业生命周期而言,产业基金调节后的园区成熟期可以延长,并提前在衰退期到来前推动转型。

另一方面,都市工业是大城市群发展、防范城市产业空心化的定心柱。

在城市群发展背景下,为防范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大力发展都市工业是提升产业质效的重要举措。

于清华提到,目前成都主要需要三类都市工业——

集约型的总部型都市工业楼宇,主要聚集人才、资金、土地、信息、物流、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研发型的都市工业研发园区则重点强调产业选择倾向,比如研发中试、制造外包等服务类,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研发类;在服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跨界创新,打造包括都市工业研发园区、总部型都市工业楼宇一体化的融合场景。

“在多维资源禀赋、深厚文化底蕴及产业端和消费端方面,成都有较好基础。”于清华说,特别是依托多元生态宜居宜业环境的独特优势,成都产业生态构建潜力无限。

红星新闻记者邹悦实习生胥婷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